上海市民辦交大南洋中學怎么樣(上海交大南洋高中怎么樣)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2-07-22
引言
在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的19世紀末,西學東漸,新風初度。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由晚清洋務大員盛宣懷精心籌建的南洋公學在上海誕生。作為中國最早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南洋公學首立師范院,揭開了中國師范教育的序幕;擬定新式學校章程,采用分年級、按班級的授課制度,分設上院、中院、外院,開創(chuàng)了我國三級分層設學的先河。從昔日的南洋公學到之后的交通大學,再到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學,一個由數(shù)十人開始的南洋公學,已經(jīng)發(fā)展成擁有在校數(shù)萬師生的國內外著名大學。歷經(jīng)百余年風雨滄桑的交大,見證了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
南洋公學選址徐家匯開學
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作為得風氣之先的城市,從1863年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廣方言館開始,星星點點出現(xiàn)了一些新式學堂。其中比較有名氣的除了廣方言館外,還有格致書院、梅溪書院、經(jīng)正女學、三等公學等。這些學堂輸入新的教育制度和觀念,采取以西學為主的課程設置,并將近代體育引入學校,給上海傳統(tǒng)教育帶來了較大的沖擊。盡管我國學制尚未改變,科舉取士一統(tǒng)天下,然而傳統(tǒng)教育本身日益與上海這個工商業(yè)城市的內在需求嚴重脫節(jié)。從19世紀后期開始,上海教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來自外部的教會學校不斷擴大地盤;另一方面,上海自身傳統(tǒng)學校發(fā)生了分化、變革,舊式書院被賦予新的內涵。一些新派人士紛紛仿效外國,自辦一批新式學堂,南洋公學創(chuàng)辦前后,上海大致有三類新式學堂:傳教士所辦的教會學校;官方所辦的語言或軍事技術學堂;當?shù)厥考澦k的科技學堂。這些學堂雖然不能成為上海教育的主流,且只能作為初等、中等新式學堂,但作為新鮮事物終究在封建教育體系當中打開了一隙之孔。
選擇上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除了上海是“中外交匯之所”的有利因素外,與盛宣懷本人事業(yè)重心南移,常駐上海有關。甲午戰(zhàn)爭前后,盛宣懷所辦洋務事業(yè)大都集中在上海、武漢等長江流域一帶,以上海最多,有輪船招商局、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廠、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等。
(盛宣懷)
南洋公學開始選址在上海老城廂高昌廟附近。盛宣懷買下那里的40畝地,準備建成公學校舍。不久聘任到職的監(jiān)院、美國人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 ~ 1945)來校后,認為高昌廟不太適合建造校舍,建議重新選擇校址。他覺得高昌廟一帶地勢太低,容易浸水受潮;而且靠近廟宇,夏天窗戶開著的時候,從廟里吹來煙灰會飄進校舍。盛宣懷聽取了福開森的意見,同意放棄高昌廟校址,囑托福開森、何嗣焜重新遴選校址。到1897年4月師范生入學時,學校還沒有真正的校舍,而是借用通合公司絲廠廠房做臨時校舍,校舍位于徐家匯的虹橋路東端(今廣元西路)、徐家匯路(后稱海格路,今華山路)交叉路口,毗鄰著現(xiàn)今的校址。
1898年6月,公學才最終選定今日的徐家匯校區(qū)作為永久校址,這時南洋公學開學已有一年多了。福開森看中徐家匯,是因為當時那里尚屬于市郊,田連阡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找到既適合教學、地價又低廉的校址。在上海道臺蔡鈞的幫助下,公學以每畝官銀120元的價格買下臨時校舍邊的一塊地皮,面積120畝。隨后公學開河墊地,挖溝造橋,栽種花草樹木,并開始興建校舍??偫砗嗡脽j、監(jiān)院福開森主持建造了學校最早的兩幢建筑——中院和上院。中院、上院先后建成于1899、1900年,按照福開森的說法,它們建筑很時尚,和外灘的上海海關和商業(yè)銀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建筑采用最好的建材,考慮到動亂年代容易被挪作他用,內部結構設計獨具教學特征,分成大小不一的教室。這種擔憂后來得到驗證,確實曾有人來想把它作為醫(yī)院使用,終究不合適而放棄。
(中院)
當時徐家匯還比較荒蕪和偏僻。鴉片戰(zhàn)爭前后,隨著天主教在上海的傳播,徐家匯地區(qū)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隨后徐家匯藏書樓、徐匯公學、徐家匯博物館、徐家匯觀象臺等相繼建立起來,徐家匯也就成為上海近代文明的起點。南洋公學在徐家匯建立校園,更為此地添上了一筆濃墨重彩。公學上院樓頂聳起的鐘樓與徐家匯教堂的尖頂遙相對應。中院,作為南洋公學保存至今的歷史最悠久的建筑,依然是校園中最古老典雅的一道景觀,在梧桐、白玉蘭的映襯下,風采依然,兼具懷舊和時尚的情愫。
(上院)
南洋公學從購進徐家匯的第一塊土地之后,以后陸續(xù)擴充過三次。公學時期,辦學經(jīng)費相對比較寬裕,電報局和招商局合計每年提供10萬兩銀圓,到1903年58萬余兩開支中有20萬兩用于購買土地和建造校舍,占整個開支三分之一多。到1906年校園面積有206畝,比原來擴大近一倍,足夠容納一所近代大學。南洋公學以后的各個時期,校園又多次擴容,徐家匯校園也成為每一代學子深深眷戀的地方。
尋址建屋的同時,招生開學也有序進行。從1897年3月2日開始,盛宣懷以“太常寺少卿”的個人名義,連續(xù)11天在《申報》上登載招生告示。招生告示曰:“現(xiàn)在開辦師范學堂,定于二月初三日考選師范生三十名,年以二十上三十下為度,學以中學成才兼學西學西文為上,以中學成才略通西學不通西文、或略通西文不通西學為次,中學未成者,雖通西學西文不錄。有志者速至二馬路本公館報名,并領取師范格,勿誤。道遠后到俟積有一二十人再行示期續(xù)考?!蓖瑫r聲明“秉公考試,舉凡親友子弟不得濫竽其間”,告示最后許以“不取脩膳”“資送出洋”“擇優(yōu)獎賞”“優(yōu)于出身”等優(yōu)厚條件。這則招生廣告包含了招生人數(shù)、考試時間、報考條件、報名地點、錄取待遇等內容,可謂是學校歷史上第一份招生簡章。它以路人皆知的盛宣懷個人名義作為招生主體,使這份招生簡章富有奇特的時代意義。
招生告示一經(jīng)登出,各省學子紛紛前來應試,報考者甚多,他們多數(shù)是清寒子弟或自愿舍棄科舉仕途的有志之士。這些考生需經(jīng)過初試和復試兩道關,分四批錄取。3月14日,盛宣懷親自坐鎮(zhèn)格致書院,對第一批初試錄取者進行復試。4月17日,公學總理何嗣焜主持考試時,“投考者一百三十名之多,佳卷不少”。當時,考生王植善(字培孫)身在武漢,從報上得知南洋公學正在招生,便立即乘船趕往上海應考。數(shù)天顛簸旅程后到達上海,等他匆匆趕到時,考場已點過名封了場,考官為他的真誠所感動,特許通融他參加考試,成為最后一名入場的考生。王植善通過考試錄取后,第一個報到入校,進入師范院學習。1900年他從師范院畢業(yè)后,執(zhí)掌南洋中學達半個世紀,成為一名近代教育家。
從3月5日到4月25日,歷時50多天,經(jīng)過不拘一格的嚴格挑選,師范院最后錄取30人,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師范生。其中很多是舉人、廩生和貢生,是當時青年中的俊彥。4月30日,何嗣焜致函盛宣懷,報告師范班招生開學情況,認為其中可成才之士不乏其人,將來可得一些濟世之才,達成館一時難以建成,師范院正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師范院4月8日開學時,由于校舍尚在規(guī)劃之中,就借徐家匯附近廠房做臨時校舍,把二樓改為教室,棧房平屋改為飯廳和宿舍,中間空地作為操場和運動場。1899年夏,中院校舍落成后學校才正式搬入其中。
新式教育作為新鮮事物讓人感到吹來一股清新之風。南洋公學對于當時上海及其周邊地區(qū)而言,反響頗大。一來由于盛宣懷所處的特殊地位,二來由于新式師范學堂在全國還是第一家。因此,師范院招生告示及后來的招考引來社會輿論關注。1897年3月5日,《申報》頭版發(fā)表專論《論盛京卿創(chuàng)設師范學堂之善》,文章首先認為:“京卿知中國之不振,則因乎無人才;所以無人才,則因乎不能興學;所以不能興學,則因乎師之不得其教。”道出了南洋公學首開師范院的緣由?!敖窬┣浯艘?,遠本泰西,而近法日本,將使中國學子各得名師,咸受熏陶涵育之益,蔚為國家有用之才,而先于為師者教之,正本清源,京卿可謂得其意矣?!狈Q贊盛宣懷學習西方教育以培植人才的舉措。
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學首先開設的師范院正式開學授課,而著手籌建公學則正式開始于1896年。如何確定建校年份和校慶日?主管教育的政府機關不可能確定劃一的標準,社會認同上也沒有一個標準尺度,這就要從各校具體歷史事實而定,也要考慮歷史做法的延續(xù)。據(jù)交通大學校史資料記載,最早的一次校慶是1917年4月26日,紀念建校20周年??梢姰敃r認定建校初始年份是1897年。到了1926年10月9日,學校舉行了隆重的30周年校慶慶典,將建校時間又推至公學的籌建年份1896年。此后一直沿用,并得到了校內外的廣泛認同。但是校慶月份日期一直沒有穩(wěn)定,有時為10月,有時為4月。1933年4月8日,學校舉行37周年校慶,同時舉行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及鐵道展覽會,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此后,學校每逢4月8日即舉行校慶。交通大學的校慶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作了雙重選擇,將1896年開始籌建作為創(chuàng)始年代,開學日期4月8日確定為校慶日。
相關圖書
點擊封面 直接購買
《 三個世紀的跨越——從南洋公學到上海交通大學(第二版)》
盛 懿 孫 萍 歐七斤 章玲苓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通貫“交大古今”、以采擷精華、通俗曉暢的敘事方式反映三個世紀發(fā)展脈絡的交大簡史著作,自2006年3月出版以來,受到交大師生校友和社會人士的廣泛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作“交大小史”,成為廣大讀者了解交大校史校情、感知百年名校精神傳統(tǒng)的必讀書之一。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5周年,也是本書首次出版后的第15個年頭,我們修訂完善了2004年之前的篇章,續(xù)寫了2004年至2020年學校發(fā)展新篇章,形成一部“交大小史”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