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起專語文試卷及答案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3-08-16
閱讀下面的現(xiàn)代文,完成1-4題(20分)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分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 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 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 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于是人品與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 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例子太多了。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岳陽樓,心頭便想:又是它了。1046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 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要他寫一篇游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 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直到今天,大多數(shù)游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么一個樓的。文 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中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構(gòu)建。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通巫峽,南極瀟 湘",于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進得樓內(nèi),巨幅木刻中堂,即是這篇文 章,書法厚重暢麗,灑以綠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借之現(xiàn)代用語,或許可 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罷。在這里,中國文學的力量倒顯得特別強大。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jié)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游人 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zhuǎn)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 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憂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 命,游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yǎng)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
但是,洞庭湖沒有這般小。
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了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狹隘的文人學子,他的氣概確也令人驚嘆,但他所 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統(tǒng)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憂耶樂耶,也是丹墀金鑾的有限度 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這里,儒家的天下意識,比之于中國文化本來具有的宇宙意識,逼仄得多 了。
而洞庭湖,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這么想著呢,范仲淹身后,就閃出了呂洞賓。岳陽樓旁側(cè),躲著一座三醉亭,說是這位 呂仙人老來這兒,弄弄鶴,喝喝酒,可惜人們都不認識他,他便寫下了一首詩在岳陽樓上:
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郎吟飛過洞庭湖。
呂洞賓的青蛇、酒氣、縱笑,把一個洞庭湖攪得神神乎乎。至少,想著他,后人就會跳出范仲 淹,去捉摸這個奇怪的湖。一個游人寫下一幅著名的長聯(lián),現(xiàn)也鐫于樓中: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 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 者,峙者,鎮(zhèn)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他就把一個洞庭湖的復雜性、神秘性、難解性,寫出來了。眼界宏闊,意象紛雜,簡直有現(xiàn)代派的意韻。
聯(lián)系后文,第一段中提到的"貶官文化",具體說就是指:(5分) (不超過35字)試舉兩例:
答案:古代京官被貶用外地,寄情山水,留下大量的詩詞文賦,此類文化即為"貶官文化".舉例: 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②歐陽修的《醉翁亭記》;③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任選 兩例,符合題目要求即可)
作者說"洞庭湖小了"是因為(3分)(不超過30字)作者又說"洞庭湖沒有這般小",因為(5分)
答案:相對范心憂天下的胸襟氣度,古人的眼中,洞庭湖就顯得毫無分量了。洞庭湖是一個小小 的宇宙,具有中國文化本身具有的宇宙意識,包容量很大。
洞庭湖為什么是一個讓人們捉摸的"奇怪的湖"(3分)(不超過30字)
答案:洞庭湖作為文化載體(意象),具有復雜性、神秘性、難解性,耐人尋味、深思。
下列說法中,理解分析不正確的是(4分)( )
A.文章以"貶官文化"起筆,旨在引出范仲淹及其《岳陽樓記》,再引出洞庭湖,與文章主旨關系 不大。
B.自范仲淹始,洞庭湖成為文化勝跡,引人遐思。
C.文章對范仲淹的胸襟氣度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贊嘆。
D.文章繼范后寫到呂洞賓,旨在表明范文一出,給洞庭湖留下了一筆文化遺產(chǎn),但也局限了人們 的思維和目光。
E.引用的長聯(lián)是后人對洞庭湖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深沉思索的佐證。
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