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帽、機械手、DIY收音機——創(chuàng)意不斷的深圳市薈同學校STEM課程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11
薈同的STEM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孩子們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薈同的STEM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孩子們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在這門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學科的課程里,薈同的跨學科項目學習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在STEM 課程上,我們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用他們自己的答案來回答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問題。
在低年級的STEM課程里,我們采用結構性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的穩(wěn)定性。一年級的STEM老師Sander Meilink,在STEM教學上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他在新技術開發(fā)和多媒體項目領域擁有18年的工作經(jīng)驗,還曾創(chuàng)辦過一家業(yè)界領先的 STEM 教育公司。
在每周的課堂上,Sander老師都會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幫助孩子掌握新的知識。比如在本周學習“測量”這個主題上,Sander老師用各種生動形象的圖像,讓一年級的孩子形成對標準測量單位的基本認識。
同時,在課堂上Sander老師會通過讓孩子觀看相關視頻,引發(fā)同學們對知識點的思考和討論,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精神。在低年級項目式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還鼓勵孩子運用所學詞匯分享自己的作品,進一步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如何將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以或形象或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呢?6年級學生在STEM課上做的“大腦帽“,就通過藝術的方式,讓大腦的各個功能分區(qū)一目了然。
這樣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式,來自清華大學碩士畢業(yè)的李科老師,她豐富的交叉學科學習與研究經(jīng)歷,讓她在跨學科的教學中游刃有余。
我們相信,當孩子主動地去探究,去思考,會對知識產(chǎn)生更深刻的印象。而通過這樣的富有新意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孩子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可以主動地學習知識,同時也幫助孩子對所學的知識產(chǎn)生了更形象的認知。
在高年級的STEM課程中,同學們的學習內(nèi)容則更加深入。近期,七年級的學生在蓋春曉老師的STEM課上學習了“人體”主題單元。蓋老師碩士畢業(yè)于美國德州農(nóng)工大學,并曾在德州一所雙學位高中擔任物理和生物教師,在薈同的課堂上她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生物和物理學科進行融合教學。
在了解了人體骨骼結構、關節(jié)、筋絡、肌肉等生物學知識后,蓋老師鼓勵同學們利用家里的可回收材料,組裝一只“機械手”。
這個別出心裁的項目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興趣,舊雜志、樂高積木、硬紙板、吸管、毛線……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起手邊能找到的一切材料,仔細地研究關節(jié)活動的原理,通過實驗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之后,老師帶大家進行了一項激烈而歡樂的游戲——“誰是真正的抓握王”。老師找來形狀各異、重量不等的物品,看誰的作品擁有最強的抓握能力。
最后,趙冠淇同學的作品奪得了抓握比賽的冠軍。比起大多數(shù)同學用硬紙板做的機械手,趙同學用家里裝修剩下的一塊木地板和釘子做的機械手顯然更加堅固有力。在指關節(jié)的部分,他選擇自己用撲克牌和螺絲釘做手工合葉,這也是他獲勝的原因之一。
不過,比賽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輸贏。宋玟萱同學為了提高自己作品的功能性,廢寢忘食地研究、設計、制作,最終打造出細節(jié)精致漂亮的作品。
她付出的努力父母都看在眼里,她的媽媽非常感慨地對老師說:“在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堅毅、專注、創(chuàng)新、思考、鍥而不舍。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她對學習的熱愛和主動克服困難的自驅力的萌芽。“
本周,9年級的學生在武虎博士的指導下完成了STEM課程電學部分的學習。武虎老師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博士畢業(yè)以后,曾任職于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在那里開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將電學知識學以致用,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著手DIY收音機的工作。
學生們在課堂上DIY收音機
與此同時,9年級的同學也開始步入了新的內(nèi)容的學習——電與磁。同學們著重學習了磁場的性質,研究了地球磁場的模型,掌握了磁感線的畫法,永(非永)磁性材料,特別是深入探索了電生磁的現(xiàn)象,了解了自制電磁鐵的基本方法,特別是磁懸浮技術的基本原理。
薈同STEM課程的意義,遠不止是把學科知識教授給學生那么簡單。通過STEM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可以把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中,我們相信,這才是學習知識的真正意義。
如果您想要提前了解關于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家長們可以掃碼加小幫妹微信咨詢了解!